Tuesday, December 19, 2006

如果鐘樓會說話

晴.18C

這本是十一月中起的標題,那一天小輪在天星碼頭作最後一次的渡航.碼頭還沒拆,鐘樓還矗立著,即使那燈已不能再亮起.誰會想到在這麼多天之後才掀起一陣保衛碼頭的風?到今天應該還沒完全停頓吧.

原本有點逃避的不想去接近那個地區,但昨晚剛巧聽到港台一個節目談到皇后碼頭的美學.聽後生怕再也看不到她的容顏,今天還是有點像去探望一個快要離開人世的朋友一樣去了,也順帶去天星那邊憑弔一下.也只不過幾天的光景,鐘樓已變成一堆廢鐵被遺棄在堆填區;碼頭也只剩下一排排的圍板和徘徊不散的拆樓聲.雖是有點誇張,但到了那地方,淚水還是很自動的湧了出來.

碼頭要搬走,我只覺得以後要多走那一段路,很不方便.鐘樓不能留下,我只能視為是要把殖民地身分更徹底一點地去掉的行為.

我也重視文化歷史,但如李慧玲有一天(14/12/2006)在「早晨報」的專欄裏提到,到底要保留甚麼拆掉甚麼才不致一個都會失去了進步發展和保留歷史的平衡?社會為了進步總得作出一些取捨.很不幸的是,這一次的犧牲品是還沒壽終正寢的碼頭和鐘樓.

但其實,我覺得最難過的不是以後再也不能在十分鐘之內就可以到海港城,或是少了一個能勾起童年回憶的午餐的好地方,而是碼頭身後的那片海將會跟著碼頭一起消失,永不超生.建築物舊了就要修繕補葺.修不了,就拆了吧.讓她留在故事書裏,歷史書裏,流傳萬世.想念她?好,我們再蓋一棟一模一樣的.而且,起碼她有個名字,下一代還有下下一代都會知道她曾經在哪裡,知道她的事蹟吧.可是,那一片海呢?雖然不是很大片,但填下去之後,又有可能讓她恢復原貌嗎?或是在別的地方把她「重建」?以後,有誰會記得起她?又有誰會想起自己的腳下原本就是我們引以為榮的海港?

如果鐘樓會說話,她一定有說不完的故事,訴不完的衷情.在她倒下之前,可是在為自己可悲的下場而嘆息?還是為不能再守候身後的那片海而痛哭?而曾經是全世界第三大港(還是第二大?那是小學時的科文呢.)的維多利亞港,可有為自己即將又失去一部份而飲泣?

3 comments:

  1. 拆掉鐘樓的場面真的驚心動魄。就這樣就沒了,原本還以為會有甚麼轉機。

    現在甚麼都做不到了,只能輕輕嘆息。

    ReplyDelete
  2. 是呀.那麼多年的歷史就這樣子沒有了.

    那天在公司看到電視播出保衛份子奮力制止工程進行時,我想,是否有點太遲呢?難道用身軀就能使不願看到的事情不發生了嗎?

    今天看到現場留下了他們的"勞作品".其中有幾份剪報(追溯到1999年)更清楚地顯示對於清拆碼頭和鐘樓是有反對聲音的.那為甚麼這七年來沒有一直的抵抗,而是在最後一刻才發力?

    我還是想,太遲了.

    ReplyDelete
  3. So typical Chinese. Everything is just on the practical side. People only care about how to make the most money out of a place. Culture and memory are worthless.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