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01, 2008

香港藝術節08 (四) - Andras Schiff Piano Recital

今晚的節目:

Schumann Papillons, Op. 2
Beethoven Sonata No 17 in D minor, Op. 31/2, Tempest
Schumann Fantasie in C major, Op. 17
Beethoven Sonata No 21 in C major, Op. 53, Waldstein

encore:
J.S. Bach Italian Concerto
Menuet I, II and Giga from Partita Nr. 1
Schubert Hungarian Melody in B minor D817

之前在預售時買不到票的唯一一場,最後居然在補購時買到第一和第二行的票!雖然要分開坐,可是我跟鋼琴的距離大概就是十米左右,而且,還能看到他的手呢.不過,坐得太前其實也不是太好,聲音太近了,沒有了resonance,總覺得有點太實.

對這個recital的感覺就正如看完前天的三重奏音樂會一樣,大師的技巧無容置疑,可是聽完並無動容.對表演的曲目並不熟悉,可能多少也有影響.有時候,我覺得就算去音樂會聽到的是一首完全陌生的曲子,還是會有被深深吸引的可能,可惜今晚不是這樣的夜晚.

舒曼的《蝴蝶》是老師最後想要教我的曲子,可是最後還是沒有機會.臨別之時送了我滿佈筆記的曲譜.後來自己也試彈過,也在花旗國時嘗試學鋼琴時練過一下.可是就是對它沒啥興趣,最後還是放棄了.又或許,是我對貝多芬的曲子有誤解.覺得都應該是熱情澎湃的.就算是安靜的時候也應該是隱藏著情感,等適當的時候爆發出來.太著重技巧、音樂段落的分割而模糊了音樂觸動人心的基本,這並不是我心中詮釋貝多芬的方法.看來,是時候回去揣摩揣摩了.

聽大師演奏時,心裡面浮現了「他應該彈不了蕭邦的曲子」和「他彈奏的巴哈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念頭.其實,演譯巴哈的作品難道不用情感?其實不然.但不知道為何,總覺得大師「音音」鏗鏘,手指頭如小槌子清晰地打在琴鍵上,就是彈巴哈的最佳人選.(唉,是我太片面膚淺罷了.)後來encore的《義大利協奏曲》和第一Partita的小步舞曲又確實證明了我的想法.同一時候,羞愧之意也逐漸浮現.那時候彈的《義大利協奏曲》怎麼會是一坨一坨的音,像義大利麵一樣,而不能像大師彈出泉水的清澈,鈴聲的清脆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